强化组织领导,压紧压实责任链条。汛期来临前,市自然资源局就成立了防汛工作领导小组,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形势,制定并印发了《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》。明确各级责任分工,将防灾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科室、基层部门责任人。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,确保汛期指令畅通、反应迅速、处置高效。加强与应急、气象、水利等部门的联动协作,形成信息共享、会商研判、协同应对的工作合力。
深化隐患排查,筑牢前端防御基础。将隐患排查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,组织专业技术力量,聚焦地质灾害易发区、在建工程、切坡建房点、交通干线沿线、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,开展了多轮次、拉网式、全覆盖的汛前排查、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。明确监测责任人、预警信号、撤离路线和安置地点,落实针对性防控措施。累计派出巡查组200余批次,巡查隐患点1900余处,对新发现的隐患点均及时纳入管控范围。
精准监测预警,提升科学防控能力。密切监视雨情、水情、灾情动态,充分利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、专业监测设备群测群防网络等手段,加强分析研判。与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15期,通过短信、广播、新媒体等渠道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到乡镇、村社、责任人和受威胁群众。强化对群测群防员的培训和管理,充分发挥其“前哨”作用,确保险情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处置。
果断避险转移,全力保障人民安全。始终坚持把人员转移避险放在最突出位置。根据预警信息和现场情况,坚决、果断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避险。汛期以来,协同当地政府累计组织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362户713人。在风险未解除前,严防已转移人员擅自返回,确保绝对安全。
广泛宣传引导,增强全民防灾意识。通过“4·22”地球日、“5·12”防灾减灾日等契机,利用门户网站、微信公众号、宣传栏、发放明白卡等多种形式,广泛宣传地质灾害识别、预防、避险、自救等基本知识。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2场次,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,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。
下一步,市自然资源局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,克服麻痹思想,总结防汛经验,查找薄弱环节,持续加强监测预警、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力度,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,为全市安全度汛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自然资源保障。